教育困境下的呼喊:从家长“跪求取消钉钉”事件看社会教育的反思
从家长“跪求取消钉钉”事件看社会教育的反思
近日在浙江台州的一所学校门口,一幕令人动容又引人深思的场景悄然上演。
一位身着优雅白色连衣裙的学生母亲,以一种传统而沉重的下跪方式,高声呼喊,请求校长取消使用钉钉这一在线教育平台。
这一画面,以其强烈的反差感,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视频中,某人的承诺仿佛成了这位母亲唯一的慰藉,她随后缓缓起身离去,留下一串沉重的思考。
随着视频的广泛传播,当地教育局迅速反应,发布了一份看似全面实则含糊其辞的情况通报。
通报中,教育局对家长的行为进行了“异常”定性,并坚称网传信息不实,同时强调了钉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。
然而,对于视频中那位母亲声嘶力竭的呼喊——“取消钉钉”,通报却选择了沉默。
这种处理方式,不禁让人质疑:
面对社会关切,官方是否已习惯了用“辟谣”作为回避问题的盾牌?
钉钉进入校园,并非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,而是背后权力意志的推动。
作为一款小众沟通工具,钉钉需要庞大的用户群体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,而学校成为了其理想的“战场”。
这里,不得不提及的是,官商之间的利益输送,早已成为教育领域难以回避的灰色地带。
从教辅资料的征订到校外培训的选择,往往不是基于学生和家长的需求,而是由某些领导的意志所决定。
这种现象,不仅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,更让校园这片净土蒙上了阴影。
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”这是对教师职业最朴素的期许。
然而,在当今社会,教师队伍正在悄然发生质变。
曾经,教师是从专业师范院校毕业的最优秀学生,他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敬畏走上讲台。
而今,由于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原因,许多并不具备教育热情和专业素养的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,将其视为无奈的谋生手段。
这样的变化,不仅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,更让“师道尊严”变得遥不可及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异化的种种迹象。
比如,小学老师通过微信群布置电子作业,要求家长自行打印、批改并上交。
这样的做法,无疑加重了家长的负担,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。
再如,某些夏令营活动中,孩子们被装扮成抗R小战士,进行模拟战斗训练。
这样的“教育”,更像是一种训化而非真正的教育,它忽视了孩子的天性与成长规律,让人深感忧虑。
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但时至今日,这一观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当教育不再是培养人的事业,而是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时;
当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,而是沦为权力的附庸时;
我们还能否继续无条件地尊师重教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但同时,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无论我们对教育有多么不满,对教师的态度都应当保持基本的尊重与谦卑。
因为,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,他们依然掌握着我们的孩子未来的命运。
综上所述,“跪求取消钉钉”事件虽是个案,但它所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却不容忽视。
我们需要的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,一场能够真正回归教育本质、尊重师生权益、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。
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避免“社会沦落先从教育开始”的悲剧重演。
最新热点